一阵秋风吹过配资官方,带来了凉爽,也带走了夏天的活力。你是否也开始感到:早晨起床困难、白天哈欠连天、工作效率低下、总有一种莫名的疲惫感?别担心,这很可能不是你变懒了,而是身体正在顺应季节的变化。从中医角度看,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“秋季精神不济”。
一、为什么秋季容易精神不济?中医理论认为,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。秋季的精神不济,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。
1、秋主“燥邪”,最易伤肺
秋季在天为燥,在地为金,在脏为肺。中医说的“肺”不仅指呼吸器官,还主一身之气,掌管着呼吸和能量的输布(宣发肃降)。干燥的秋气(燥邪)极易损伤肺津,导致肺的宣发功能减弱。无法将充足的“清气”(能量)输送到全身,人自然会感到气虚乏力、精神萎靡。同时,“肺主皮毛”,燥邪也会让皮肤、口鼻干燥,进一步消耗人体津液。
2、“悲秋”情绪影响气血
展开剩余79%秋日在五行中属金,对应的情志是悲忧。看到草木凋零、秋风萧瑟,人容易产生悲凉、低落的情绪。中医认为“悲则气消”,过度悲伤忧虑会耗伤肺气,导致气机不畅。气是血的动力,气滞则血瘀,气血运行无力,无法上荣于头面,大脑得不到充足滋养,就会精神不济、思维迟钝。
3、阳气收敛,人体进入调整期
自然界有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规律。秋天是“收”的季节,人体的阳气(能量)也开始从体表向体内收敛,为冬天的“藏”做准备。这个过程中,体表的防御力会相对减弱,身体内部的代谢活动也在调整,整体能量水平处于一个“低功耗”模式,因此人会比夏天更容易感到疲倦和困乏。
4、夏季损耗的后遗症
如果夏天时贪凉冷饮、过度吹空调,或者出汗过多,都可能损伤了体内的阳气和津液(阴液)。这些损耗到了秋天就会显现出来,表现为“气阴两虚”,即既乏力又口干,疲惫感更加明显。
如何改善?从五个方面入手调理了解了原因,调理就有了方向。应对秋乏,关键在于“润燥、补肺、安神、健脾”。
1、饮食润燥,滋阴补肺
“燥者润之”,多吃滋阴润肺、生津液的食物是秋季食疗的核心。首选白色食物:中医认为白色入肺。如梨、银耳、山药、百合、莲藕。多喝汤粥:早餐喝一碗百合粥、山药粥或银耳莲子羹,既能补充水分,又能温和滋养。少吃辛辣:避免过多食用辣椒、生姜、大蒜等辛散之物,以免加重秋燥。
2、起居有常,顺应天时
早睡早起:遵循“秋收”的规律,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,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。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。适度“秋冻”:不宜过早添厚衣,让身体慢慢适应凉爽的天气,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,促进气血循环。但早晚温差大,要注意保暖后背、腹部和脚部,避免受凉。
3、情志安宁,远离悲秋
多晒太阳:上午的阳光温暖而不强烈,多晒太阳可以振奋阳气,驱散忧郁情绪。户外运动:周末去公园、郊外登山、散步,看看秋天的绚烂色彩,登高远眺能开阔胸襟,宣发肺气。培养静心爱好:听听舒缓的音乐、练习书法、静坐冥想等,都有助于保持情绪稳定。
4、温和运动,激发阳气
不宜进行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,以免加重津液耗伤。推荐运动: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慢跑、快走、瑜伽等。这些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,帮助阳气收敛入内,达到“动静结合”的养生效果。
5、防病保健,做到“春捂秋冻”
秋季气温开始降低,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,适当的捂一点或冻一点,做到循序渐进、顺应天气的变化,适时增减衣服。秋季是肠炎、痢疾、疟疾等病的多发季节,预防工作显得尤其重要,要搞好环境卫生,消灭蚊蝇,注意饮食卫生,不喝生水,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,出门戴口罩,预防流行病传染。
秋季的精神不济,是身体顺应自然的一种生理反应。我们不必过分焦虑,而是应该像大树一样配资官方,将能量向内收敛,好好滋养自己。御君方,守护您的身体健康!芳华未来,助您拥抱幸福生活!
发布于:重庆市鑫东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